志趣为篙 搏击知识海洋-----访中国工程院毛二可院士
初见毛二可院士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朴素得体的衣着,花白的头发,亲切而随和的言谈举止,让你一点也看不出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雷达专家。交谈间他脸上总是洋溢着的慈祥微笑,让本来忐忑不安的我们也忘记了拘谨。
他说做学问首先就要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和科研才能更好地深入,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地走下去。自己虽然已经老了,但是对科学还有很浓厚的兴趣,能够做一些研究对自己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甚至剽窃和抄袭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有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再加上创新的思维,我们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收获,厚积而薄发。我们做学问的人要用长远的目光来看待自己,不要一味地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应该更注重质量,要说明一个人在学术上是否有成就,就是要从十年,二十年这样来看,真正好的学者往往做出的成果很少,但是他的东西样样是精品。
在学科建设上,我们的大学要想和国外的一流大学比肩就需要一些有很深造诣的领军人物。还要有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一些中青年学术骨干,一个人带动一批人,形成一个宝塔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队伍的连续性;培养研究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研究生导师一定要深入一线,亲自指导审查学生的论文,对年轻人负责。在学术上要多和一些高水平的大学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在内部和外部都形成讨论和交流的良好氛围。我们和国外大学的差距主要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条件差,科技建设起步晚,而且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虽然最近二十年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科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需要长期的大量的积淀,我们要建设自己的高水平大学就要从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研究双管齐下,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学校可以和研究院所联合,借助他们的科研设备展开一些课题的研究。虽然现在我们国家总体的科研水平和别人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有一些领域是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科技工作者要缩小这种差距,就要摆脱搞研究和别人亦步亦趋的模式,要有创造性的、长远的、前沿的想法。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目标才能实现。
毛院士说,研究型大学一定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要有好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的形势是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虽然现在就业形势不是很好,这几年高校也还在扩招,但是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人才,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很大的意义。
在问到对院士的身份怎么看的时候,毛院士谦逊地表示:“其实我只是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只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了一点点成绩,国家就给了这么大的荣誉,自己还是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希望社会不要对院士过于追捧。一个搞科研的人,只要有一般的生活条件,能安心的作学问,也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