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走近北京理工大学毛二可院士--《北京日报》

2005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第十五版 李晓敏
    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北京工业学院的雷达专业是我国普通高校中第一个雷达专业,正在与英国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该校雷达技术研究所跟踪国际前沿技术,使雷达科研及时服务于我国军用和民用,这个有35名教师和300名研究生的研究所,在学校人均科研成果最多。
      
探索新体制雷达
青年学者与国际同行同步研究
    先看一看雷达研究所近年来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吧——国家发明奖6项,省部级重大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模数混合运动目标监测系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填补国内空白,是当年军用电子学领域国家级最高奖;“雷达波形分析动目标跟踪信号处理机”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已推广到几种重要的雷达设备中,部分装备还出口到国外。
    今天的雷达技术应用,远不止军事和国防。现任雷达研究所所长龙腾教授介绍,目前发达国家都在研究开发新体制雷达,比如,高分辨雷达(可对目标进行细节描述)、全时空雷达、可大可小的雷达等等,未来新体制雷达将是雷达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集成。攻克雷达技术难关,更需要一个联合作战的科研团队,理工大的雷达研究所正在探索着集成创新的科研之路。
    令人振奋的是,该研究所最年轻的教授、34岁的曾涛去年参加法国的国际会议时,发现国外同行有关一种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提交了一篇论文;而北京理工大学的中青年科研团队已经对此种体制雷达引进应用方面的探讨。可以说,像分布式相参雷达(可大可小的雷达),我们的研究水平已是基本与世界先进同步。这些研究方向,也是毛二可院士提出要引进研究的。常常是,我们实际工程中面临的难题,也是国外专家开始研究的问题。

最大的成绩是建立了创新团队
青年领军已带起更年轻的队伍
    毛二可教授十年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院士,他最关心的就是培养锻炼年轻人。
    龙腾是上世纪90年代初毛二可教授的博士生,他学术思想活跃,组织能力较强,很多单位都向他招手,毛教授动员他留在学校——为了雷达、为了国防事业。现在,龙腾已成为雷达信号处理方面的专家,其研究水平与国际同步。
    毛二可教授的另一位博士高梅国,毕业时去了南方一家公司,几个月过后他给毛教授打电话,希望回学校工作。这下可忙坏了毛教授,办调动,跑户口,全部手续办好用了一年多时间。那期间,雷达研究所出钱为高梅国在校外租房,用所里的奖金给他发工资。高梅国如今是研究所的副所长,是国家高科技“863”某重大专项专家。
    在研究所做博士后的吴嗣亮,率先提出用新方法解决脱靶量测量难题,这项研究最初的经费,就是毛二可教授将所里其他课题的经费先垫上,大力支持他的创新。现在也担任副所长的吴嗣亮深有感慨:若不是这样,一些自主开发的科研成果,也许就不能问世了。
    研究所的年轻人钟爱雷达,选择了雷达研究;毛二可院士等老师搭建了宽阔舞台,使他们有了今天的进步。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生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只要毛老师说雷达,就有可能吃不上饭;若是涉及到评奖、署名等有关名利的事,毛老师总是把自己排在后面。创新团队的凝聚力,还在于其领军人的人格魅力。

北京理工大学当年注册中国第一电视频道
今天,仍在实践中探索最前沿课题
    1956年,毛二可的毕业设计是电视发射中心,师生们把理论付诸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当年的北京工业学院)因此取得了邮电部频发的我国“第一电视频道”执照。这就是今天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应是“第二频道”的背后故事。
    今天,毛二可院士依就走着这条最质朴的科研之路:在踏踏实实的实践中探索最前沿的课题,他从实践中探索雷达新体制。毛二可和老教授韩月秋、何佩琨等,几十年来都是每天三个单元上午、下午和晚上工作,有人算过,他们的一年是15个月。这个传统已被新一代青年学者继承了,就是这样老老实实地做学问,才使龙腾、高梅国、吴嗣亮、曾涛等成绩骄人。实验时,毛院士等经常把自己当做活动目标,骑车或开车在野外测试。为此,毛二可60多岁学车拿到驾驶证。如今雷达研究所这支高效率的创新团队,也保持着这些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