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毛二可院士的奋斗方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 记者李家杰 2006年1月5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雷达研究所学术带头人毛二可教授,19岁开始学习雷达专业技术那一年,就为自己确定了人生目标:“党的事业就是我奋斗的方向”。以后,无论是划入“另册”,还是头上有了光环,奋斗方向始终没有偏离。60岁前,他风雨无阻,几乎每天早晨8点进入实验室、晚上10点离开实验室;60岁后,他还在一次又一次乘船出海,在剧烈的颠簸中做试验。他带领雷达所300名中青年科技人员,在新体制雷达、高速实时信息处理、精确制导、电子对抗、卫星遥感、卫星导航等多方面取得的多项发明创造,为巩固国防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过去培养的42名博士,多数在国家重要岗位上成了顶梁柱;现在培养的27名博士生,也不比他们的学长逊色。他是空军科技发展与人才建设顾问、新型军用雷达研究项目专家组组长。“我军侦察、预警、国土防空等多种不同的军用雷达的技术发展方向、途径和雷达系统的实现方案,都要请他参与审定把关。”现已年过古稀,他仍在继续探索自主创新之路。社会赠给毛二可一块口碑:“一个自觉实践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高级知识分子”。

奋起直追世界先进水平
      在总参谋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空军、海军、第二炮兵雷达研究机构,毛二可的名字就是一张通行证。只要提起这个名字,所有这些军事机关,绿灯就亮了。毛二可的科研主攻方向是,雷达和导弹精确制导。这门技术的用途,在海湾和伊拉克战争中,一目了然。第一冲击波的打击对象就是雷达。雷达瘫痪以后,国家两眼一抹黑,敌方想怎么打就可以怎么打。“毛二可这样的专家的作用,就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确保我军雷达既被最狡猾的敌人打不‘瞎’,又能精确的发现隐藏最深的打击目标,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最可靠的保证。” 这其实是一道带有国际性的难题。我国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在高校设立雷达专业,着手人才培养。并且,政策不稳定,起步阶段,一拥而上,过不几年,又一拥而下,导致不少专业人才中途改行。重新认识到其重要性时,队伍已经青黄不接。而在同一时期,国外雷达新技术突飞猛进,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有利于躲避对方打击的相控阵雷达、具有智能化特点的新型雷达和更为先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以及用来对付隐身飞机、超低空飞行和反辐射导弹等威胁的各类雷达。并且这些新技术,都直接牵连着拥有这些技术的国家最敏感的视神经,严格禁止外人靠近。北京理工大学是全国地方院校中,少数几所保留雷达专业的国家重点高校之一。校长匡镜明说,毛二可凭借这个优势,勇敢地走上了迎接国际挑战的大舞台。他出手就不凡。开展科研的两个基本条件:研究经费和实验设备,雷达所都处于劣势,他却高起点起步。直接建立新体制雷达系统和高速实时信号处理为核心的学术体系,奋起直追世界先进水平。支持他作出这一选择的,是在国家创业阶段曾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思想。他选择的切入点,是改革小家独户式的科研项目负责制,创立有利于资金集中使用、发挥集体智慧的大团队管理体制。为了争取时间,最初他不得不要求团队成员勒紧裤带过日子,将包括个人奖金在内的研究所经费,全部用在了实验室建设上。5年投入220万元,两次更新试验设备,实现创新必备的技术手段,随时都能满足需要。他夜以继日地遨游于知识殿堂,废寝忘食地追求高新技术,学术思想始终处于领跑研究所的最前端。他向同事及博士生提及雷达就两眼放光,滔滔不绝,给人启迪,智慧的光芒成为研究所无形的强大凝聚力。他一再牺牲个人利益,营造学术民主氛围,大团队不断撞击出技术创新的思想火花。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持到现场检验科研成果,哪一项试验对身体健康危害最大,哪一个外场试验基地困难最大,他就会出现在那里。微波辐射危害身体健康,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为了完成一项试验,他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暴露在“危害”面前,时间总长超过1000小时。高压电将他的手臂撕裂,鲜血不断从3公分长的伤口向外涌流,他对身边的人说:“不要声张。”稍加包扎,继续坚持工作。“抗无源干扰”新技术研究必需的器件,国产的质量不过关,国外的产品进不来,他集中大团队智慧,另辟蹊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了确保未来战争胜利,现在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测量出导弹打靶精确度的装置”。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用户对这种装置的质量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说产品精度必须超过一般雷达可能达到的精度”。与会十几个科研机构代表,个个跃跃欲试;而最后真敢担此重任的是毛二可。他按照军方规定的精度和时限拿出样机。并坚持到现场主持试验。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每年夏天,在烈日曝晒下工作。隆冬季节,北疆实验基地,海浪打上甲板,结出砖头厚的冰块,海军领导机关再三提出:“一定要给毛院士安排一个条件较好的住处。”他却说:“同大家住在一起便于工作。”已是60多岁的老人,夜晚用自带的电热毯抵御风寒;白天登上实验船,顶住大风大浪前进,在剧烈的颠簸中做试验。全军电子对抗演习那天,华北地区晴空万里。指挥员一声令下,“敌机”从参演人员上空呼啸而过。目标释放的干扰锡箔,象漫天大雪,覆盖天空。不少雷达显示屏,眨眼工夫就变成一片雪花,目标了无踪影。就在此刻,一台装备有毛二可研制的“新型雷达动目标显示装置”,迅速排出干扰,紧紧咬住入侵之“敌”。以后,毛二可进一步提升这种装置的技术水平,研制出“模数混合动目标检测处理机”,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保卫南沙群岛过程中,发挥出重大作用。已经拿到的26项国家发明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浓缩了毛二可带领团队成员,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走过的历程。2005年秋天,雷达所现任所长龙腾出访欧美,发现北京理工大学雷达所正在做的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密切关注的几个热点课题,不谋而合,进展旗鼓相当。雷达所有两三个项目,已经完成概念研究,进入预研阶段,另有一两个项目,已经完成实验室研究,拿到外场试验,主要性能指标,目前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只有为人民谋幸福才没有虚度年华”
      个人兴趣与国家命运完美结合,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就确定了人生的道路。50多年来,毛二可忍辱负重舍生忘死追求雷达,正是受了这个内在力的驱动。他与雷达之间,已不单纯是人与技术的关系;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他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奠定的思想基础。“那是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的事。我上高二参加了课外无线电活动,从此培养起终身对电子技术的浓厚兴趣;升入高三,刘邓大军解放重庆,学校开讲社会发展史,并介绍农村土改工作,我感到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有了希望。考进北京理工大学,从穿土布衬衣,灰色干部服,待人如春天般温暖,这些来自解放区的老干部和老同学身上,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大学二年级,他就成为全班第一个新发展的共青团员。年仅19岁,他就立下誓言:“要向保尔所说的那样,把自己一生贡献给人类最崇高的事业:为无产阶级解放而斗争。也就是要求自己做一个共产党员。”大学三年级,他就被学校安排参予苏联专家指导下的雷达专业实验室建设。“这一届学生,是新中国第一届雷达专业学生。只要我们下功夫培养,在这届学生中,很可能出几个优秀的雷达专家。”校长魏思文对人才队伍建设充满信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引导学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并将其中的“尖子学生”毛二可树为全校的先进典型。但是,非常不幸,当时极左思潮看人,首先看“根”红不红。恰在这时,毛二可的“根”变了颜色。他父亲在清理胡风反革命集团中被捕入狱,就是非常了解自己学生的魏校长也保护不了他。1955年,毕业实习期间,与军工有关的所有设施和项目,都严禁他接触。已被划入“另册”,他在一份入党申请书中,仍态度异常鲜明的表示:“看到国家已经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跟共产党走的信念就不能轻易改变。”不能涉足国防军工项目,全身心投入民用产品研究;不能与同学一道下部队,留在校内废寝忘食工作;不能参与自己心爱的雷达总体研究,心甘情愿在外围做下手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头顶千钧压力,和同学一道,完成电视实验发射中心的研究设计。这项具有开创性的成果,获得国家颁发的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执照》。以后这个频道成为中央电视台播发要闻的“CCTV----1频道”,沿用至今。1956年,他以品学兼优的突出成绩,再次在同学中冒尖,成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学校决定他留校工作,他将内心积聚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在校园里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实验用电视发射台。“毛老师,来看看我给你带来的新同学。”一天,他正埋头做实验,系主任进门就对高声他说。“新同学在哪里?”他抬头问。“就是我。”站在系主任旁边的魏校长正笑眯眯向他点头。从这一天起,“新同学”就每周两次,来到他的教研室,跟着他学习收音机原理和装配调试技术。掌握了这门功课,又学别的课程。结业以后,每次见面,这个“学生”都主动问“毛老师好。”1962年,毛老师结婚,“学生”拎上礼品,来到教师宿舍,进了洞房,就高兴地说:“向毛老师夫妇祝贺新婚之喜”。3年后,一个胖小子呱呱落地。毛二可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十年浩劫开始了。魏校长立即成为学校头号走资派,他很快成为头号走资派培养的白专典型,他母亲受到惊吓重病卧床,他妹妹受到刺激神经失常,他儿子受到红卫兵凌辱,他心依然赤诚:“我跟党走的决心不变。”不仅坚持奋斗方向,而且,在1976年北京天安门事件爆发、大批革命志士被捕,这个腥风血雨的危险时刻,心里最牵挂的仍然是党的事业。专门找到一个共产党员,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我认为这种情况是暂时的。我相信我们党和国家还是有希望的。现在,北部边疆重兵压境,志同道合的同志应该行动起来,为国家做贡献。”他夜里要照料重病在床的母亲,白天和几位教师自觉投入科研工作。顶着强大的政治压力,研制成功新型雷达“目标显示装置”。取得的另一项成果“稳定振荡器”,获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取得的第3项成果“高频相位计”,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取得的第4项成果“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获国防科委重大技术革新二等奖。取得的第5项成果“动目标显示系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取得的第6项成果“电荷藕合快慢钟”,使价值数千万元积压在仓库的数十台雷达全部得以更新出厂。“应该让魏校长分享我们成功的喜悦”。他不能忘记魏校长的培养之恩,多次对妻子念叨。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已不可能。魏思文已经被疯狂的造反派,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活活打死。他得知老校长离开人世,变得沉默寡言,天天将自己反锁在雷达实验室做试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然如此。在雷达所大楼里,人们常常看见,身体瘦弱的毛二可,来去一路小跑,上下楼三步并作两步。每个周日、每个寒暑假,他都在工作。就是春节期间,也只是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才看见他走出户外休闲。1984年6月23日,毛二可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研究所所长、党员领导干部以后的毛二可,仍然是过去那个执著地追求奋斗目标的毛二可。学校为本校教师中的两院院士,每人提供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他让给青年教师及博士生作工作室,自己仍留在老地方原地不动。学校规定“院士用车,随叫随到。”他用自己的工资收入,买回一辆“花冠”,公事私事都用这辆车。有人对此不理解,他就幽默的说:“我这是在搭乘时尚末班车”。国家规定,男性60岁退休,他从61岁到现在年过古稀,仍肩负着27名博士生和六七项重大项目的培养和研究指导工作。他说:“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只有为人民谋幸福才有意义,才没有虚度年华”。


团队带有浓厚的“毛二可特色”
      毛二可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带出来的团队就是一个怎样的团队。和老伙伴韩月秋、何佩琨教授等一道,开始组建团队时并不顺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学校处于低端,他辛勤培养出来的博士,纷纷流向“高薪”企业。面对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他焦急万分。而他来到校党委书记跟前反映困难,与其说是向领导求助,不如说是向党委作出承诺。“研究所年轻人在其他方面的困难,我们自己解决。”他说:“我们仅希望学校帮助年轻人解决住房困难,哪怕由我们研究所出钱,帮助年轻人支付购房首付款也行。”焦文俊把这个问题拿到校党委常委会上讨论:说:“毛二可提出的问题,涉及学校的未来。当年,魏思文注意抓人才队伍建设,北京理工大学才有了今天这一批两院院士。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采取特殊政策。”雷达所被提升到系一级并列为学术特区对待。传来学校贷款建设教师宿舍,他立即和老教授们一道,牺牲个人利益,兑现承诺,将研究所“超工作量奖”和“科研提成费”两笔资金,全部用来帮助青年骨干教师支付购房首期付款。研究所自制的“蛋糕”烘烤成熟后,以他为代表的老教授们,再次将其中最大的一块,分给年轻教师。获奖人员名单和学术论文署名,历来是老师排名在前,毛二可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学生后面。他指导博士研究生李海完成一个科研项目。论文署名,李海排第一,协助他带研究生的博士后排第二。他坚持不署自己的名字。博士高梅国从外地进京,在手续办妥前,从研究所经费中发工资;没有住房,由研究所出钱租房;他妻子即将分娩,研究所出更多的钱、租更好的房给他俩住。北京户口尚未落实,还不能算一名正式职工,一个实力强大的研究所,以交给国家重大课题,外加上海户口、两室一厅、比现有收入高3倍的优厚条件,聘请高梅国。他一口回绝:“别想挖我走。”冬天过去,高梅国怀抱5个科研成果大奖,登上北京市先进个人领奖台,接着又用研究所提供的首付款,在校园内买下一套120平米的新房。以后,拔尖的博士留下来,调走的博士流回来,校外的博士流进来。4年后,一个致力于自主创新的团队建成。学术带头人由一人一个层面,发展为两个层面5人。毛二可居于顶层。在第二个层面发挥作用的4个学术带头人全面接班。博士龙腾接过所长职务后,研究所科研经费增长一倍;博士后吴嗣亮接过“靶场测量装置”研究,在试验船上的海军炊事员被颠簸得狂吐不止,躺下不能工作,他啃着方便面,坚持做试验,取得的成果使“装置”精度超过军方要求的一倍;应用范围扩大到可以覆盖陆海空天各个领域。博士高梅国接过一项直接保卫祖国领空的新体制雷达研究项目,军队对其进度“非常满意”。博士后赵保军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另辟蹊径,为研究所在图像检测识别跟踪等方面,嫁接出3个新技术增长点。“他们还像毛老师当年培养他们那样,用自己的双肩,作为奠基石,将第二代博士生扶上‘项目第一负责人’位置培养。”其中的曾涛,出师不久,就挑起博士生导师重担。毛二可培养的第一代博士,还把老师当年的作息时间,传给了他们的学生、第二、第三代博士生。“我们现在同样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3个单元:上午8到12点;下午2到6点;晚间8到11点。”毛二可问其中一个青年博士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说:“这与我的精神追求一致。” 毛二可对一个希望留校的青年博士,说:“你不觉得这里挣钱不多。”他回答说:“我舍不得离开这个集体。” 军方外场实验基地发来紧急通知那天,青年女博士侯舒娟正发高烧。闻讯没有丝毫犹豫,就拔掉输液管,长途跋涉5个多小时,赶到指定地点。从午后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点。一旁的博士生魏国华暂停自己的工作,主动帮助她。她躺了3个小时,又起床继续工作。“863”计划的一个项目,需要放弃暑假,住简易招待所,一日三餐盒饭,在地面40多度、机舱内50多度的环境做实验,年轻的博士生姚迪放弃假期休息,圆满完成任务。获取图像时间,从过去需要数小时,缩短到现在只需要几十秒钟。“只要成了雷达所的人,就不能不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这是团队不成文的规矩。”一个23岁的女博士生动情地说:“为了适应这样的生活,我已提前做好准备,在团队成员中找了一个男朋友。把自己在内部消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