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毛二可——我与雷达的不了情-《中国军工报》

院士专访
毛二可 电波人生
谢林轩 任旻
Mao Erke, the Radio Life of Academician

    有一位工程院院士、雷达及信息处理技术专家,有一位北理工教授、学界泰斗,他是我国第一批雷达专业的大学生,播出了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的第一次直播节目,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雷达事业。他的人生浓缩了中国雷达从跟踪研究到自主创新的全过程。
    他的学生喜欢把他描述成“朴素、平凡,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的老师评价他“刻苦、肯干、不保守”,当年教授他无线电课程的戚叔纬至今仍不忘他骑单车80多里从学校到十三陵水库执行修理任务的情形。而热爱运动的他自己总是低调地说,“成功,关键就是要对感兴趣的事物动手实干,耐得住寂寞,抵挡住一切名利的诱惑。”

人如其名。
    记者在北理工4号楼雷达所见到毛二可教授的时候,震撼于眼前这位矍铄老人身上那种返璞归真的平凡。
    他说,“我认为我所得到的比实际成就要多,有些老师付出的不比我少,可得到的相对比我少,所以我时常会感到愧疚。”
    说起这些的时候,他的情绪开始激动,不断强调他身后整个雷达所的团队,特别是当年一起奋战如今却卧病不起的韩月秋等老师,直至声音变得哽咽,借着他背后玻璃窗户透过来的阳光,依稀看到他眼中噙着点点泪花。
    记者为他的虚怀若谷所折服。
    其实,无论从对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和对科研团队的维护建设来说,毛二可都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结缘无线电
    1931年1月的寒冬腊八,南方苏区正值第一次反围剿,远在北方的内蒙赤峰,这一天诞生了这位一生都与雷达结缘的毛二可。
    坊间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描述“小学时候在哥哥的影响下迷上了无线电”,毛二可后来回忆说,“哥哥的动手能力极强,这一点影响了我一生的行事风格”。后来他自装电子管收音机,单管到三管,就是现在所谓的中波波段。
    在他9岁那年,延安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创建,后相继与解放区晋察冀工业专门学校、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为华北大学工学院。1951年,值该校迁至北京第三年,毛二可以考取电机制造专业。1953年苏联专家来京确定军工方向雷达专业,毛二可所在的北理工电机制造专业成为地方院校第一批雷达专业,从此开始了其长达50多年的雷达学习及科研生涯。
白手起家的雷达专业在摸索中前进,50来学生和几位老师——航空无线电专业的戚叔纬老师、雷达站的余保传、天线专业的张德齐、系主任李金以及苏联专家,按照正规雷达专业培养的第一班就这样从学习生产自动化理论开始了。
    现年87岁的戚叔纬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在众多学生中,当时毛二可给他的印象最深——“毛二可学习态度好,思想意识各方面比较进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刻苦肯干,身体不好但天天坚持锻炼。戚叔纬至今仍记得两个细节,“有一次毛二可骑单车80多里从学校到十三陵水库进行修理任务”,以及“经常两天两夜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第一频道”和雷达研究
    当时,经过1953年至1956年三年时间自主研究,我国建成了雷达厂,但只生产了两种雷达,一种预警雷达,防空警报用,总体情况比较落后。
毛二可的毕业设计是电视发射中心,并于1956年取得了邮电部颁发的我国“第一电视频道”执照。当时毛二可研究的同步控制系统是最困难的,没有集成电路半导体,全是电子管,同时参与的还有接收器的黄辉宁,天线的刘静贞,光电转化的王灏,也就是说在1958年日本工业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前,我国已有了电视频道技术可以发射信号。
    1956年的中国第一频道,所发出的信号就是一个测试卡的图像。毛二可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培养敢于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图纸很抽象,通过这些仪器仪表的实践活动从物理概念上更容易理解,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好处。”
    此后,毛二可毕业留校任教讲雷达系统课程。两年后,他在学校建成国内第一家实验用电视发射台,当时的老人们还记得,1958年这次播放的是连续信号,第一个播出节目是学生西藏舞的节目,尽管当时都是电子管设备,还没有半导体,但仍完成了国内第一次真正的现场直播。
    1959年以后,毛二可一边翻阅国外文献,一边做研究,坚守在雷达专业上。他的第一个研究是低空探测雷达,基本原理是勘测运动物体,通过延迟信号抵消等方法滤掉地面固定物体的杂波。此项目在我国是白手起家,完全依靠摸索。戚叔纬回忆,第一次用水银延迟信号,后又用光学折射代替,虽取得进展,但由于材料限制,最后仅限于实验室和军事演习中使用,未能用于实际批量装备。1981年通过半导体改良,用CCD做对消器的微波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成功替代早期产品,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技术革新二等奖。
六十年代初,毛二可进入学校的雷达技术研究所工作。“文革”给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被视为学院内“白专道路”的典型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在此阶段毛二可和他的铁杆团队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高频相位计”终于研制成功,从而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文革结束后,他开展了雷达反无源干扰的应用研究。1978年,“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获全国科技大会表彰。

“一个科学家如果对他从事的研究没有兴趣的话,很难出成果。”
    正是兴趣使然,所以毛二可才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无论什么样的逆境都没有使其动摇,50年如一日,将雷达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
    他说,经历过不同的时代,现在是科研历程上环境和配套最好的时候。
    1981年以来他主持完成了21项合同,其中有4项获国家发明奖。在雷达杂波抑制信号处理和雷达跟踪的信号处理方面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雷达动目标显示、检测性能及跟踪的精度和速度,对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著有《毫米波导引头信号处理机》、《电荷耦合器器件动目标显示对消器》等。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北京电子学会常务理事,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空军科学技术与人才培养顾问,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四等奖一项,部级奖多项。他还先后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文革”结束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国家补贴、研究所自订合同自主经营、产业大量投入的时代,也熬过了“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脑体倒挂的年月,毛二可领导下的雷达所有了相应的自主权,国家给予的经费吸引着不同人才参与研究。
    人才培养方面,毛二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去发挥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不要千篇一律,做到个性化培养。”作为博士生导师,毛二可院士已培养出30多名博士生,其中得意门生就有当今总参研究所所长樊帮奎。毛二可评价他“业务不错,管理能力很强”的时候还不禁面带欣慰之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毛二可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者,经过大浪淘沙的市场选择和竞争,雷达所里年轻骨干逐渐成熟起来,与有丰富经验的老教授形成完整的科研力量。
    在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并设有大量研究经费的大背景下,雷达所近十年得到了更好发展。毛二可说:“客观地说,我赶上好时代的尾巴,可以发挥点余热。这是最后机会,尽可能的提出些技术建议想法,经共同讨论得到完善,这个时候国家支持的研究过程比过去几十年条件好的多。”如今,经费、多了和人才都稳定增长。雷达所现已形成了一支有35名教师,110名博士,140名硕士生的强大科研团队。

在创新中前进
    “以前,我国在雷达研究方面较多是做跟踪研究,就是美国有什么,发达国家有什么,我们做什么。而现在高等学校中的研究所要想在国内环境中站住脚,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毛二可认为,北理工雷达研究所虽然目前人丁兴旺,但和校外一些研究所相比,人力物力仍不能有差距,所以“不可能他们干什么我们也干什么。但是那些研究所都有很重的国家科研任务;不如我们灵活,我们可以根据国家新的需求,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比如,在探测隐形飞机方面,有一些国家已经作出了很大的进展,我们还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一点,走自己的路子,才能创造奇迹。”
    正因为如此,雷达所将研究课题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课题是国家重点课题,需要申请审批后允许研究。横向课题是研究所、部队、工厂,属于协作性质。还有一些信号处理优势,直接给部队供给。经过调整,目前雷达所在脱靶量测量系统、电子对抗和信号处理等方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今,雷达所的研究重点为效率好、性能高、成本低的新体制雷达。
    雷达所在管理体制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毛二可出任“一把手”的雷达所摸索出了利于管理和发展科研的道路。
    毛二可的角色发生变化,他说:“第一我们不干涉行政,第二我们技术上提些建议。由年轻人领导科研,领导行政,这样我们也摆脱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比较有时间思考一些技术问题。”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所长下设立协助决策的教授委员会,所内大事情均通过教授委员会讨论,毛二可就是教授委员会成员之一。他说,“我们是团队精神,大家有一定凝聚力,有共同利益,团队由全所统一领导,这样有利于完成国家大型项目,我校逐步做成国家提倡的研究型大学,这个思想学校是大力支持的。 ”

贡献余热冲九十
    已经步入古稀的毛二可仍然对事业充满极大热忱。毛二可说只要有空,尽量来办公室,自己感兴趣的少量试验参与一些,大部分给年轻人提些建议。 
他认为作为一名院士,最应该具备的是谦虚,这恰好与他承袭一生的虚怀若谷处世风格相得益彰。他说,“虽然社会各阶层把院士看得很高,但我只是在雷达专业这个很窄的领域有一定研究。”
    他目前还带研究生,他说“身体还可以就不脱离雷达领域,信心来自90岁的张致中还在作学术报告,半天上班。我前辈是这样,我能不能做到不敢说了,这给看我的身体情况。”
    记者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已大学毕业,大儿子熊宇红在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就读博士学位,主攻方向是电子信号处理,接过了父亲的事业。他的夫人熊如眉女士也在北京理工大学任教,在雷达所几十年志同道合,相得益彰,成为一段充满浪漫色彩的佳话。